游客发表
无可否认,美国将7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消费,比例偏高,而中国用于消费的比例只有美国的一半,将近50%的GDP都用于投资。
如果发行市政债暂时在法律上有障碍,可通过变通的方法设计相关的产品,如项目型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来实现。四、土地制度改革具体建议及配套措施1.大幅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首先,需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
第二,农村土地闲置状况比较严重。7,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保障失地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政府的职能在于做好供地规划,实际土地的供应和价格决定过程由用地主体与土地所有者(主要是村集体)直接谈判。在过去若干年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在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严控土地供给、严控市场需求的管理方式造成土地资源的价格扭曲,既不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而且还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紧张。通过减少政府干预,一方面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现土地真实价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少政府对卖地收入的依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
如果按人均100平米为新增城镇人口提供工矿用地,总量将突破11万平方公里,大大突破了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达到10.65万平方公里的控制目标。一是新老划断,只对新购房产征税。我们可将私产不灭定律简单表述为:自人类从原始公产社会解体后,作为个体的人就开始逐渐拥有自已的私产。
本文从什么是私产、私产的起源、私产的演进、现代私产结构、公产革命和私产革命、评消灭私产的理由、为什么不能消灭私产等方面,探讨私有制不能消灭、私产万岁。随着信息、知识和科技、文化的融合,创意成为精神产业的经济要素,创意也形成产权并私产化。苏联、东欧、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革命成功的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着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消灭私有制的公产革命,开展消灭私有制运动,使私有产权、私有经济几乎被铲除。私产的发现,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早、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家庭与私产一起,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使家庭和私产逐渐衍生成为创造人类财富的最主要动力。
持消灭私产的理论,其主要依据是:财产占有的私人性与人类生产社会化的集中性相冲突,阻碍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须要消灭私有制。人类私产的演进历史,主要是自发演化的路径依赖历史,但二十世纪中下叶以来,人类私产演进,也出现了多次自觉选择:私产化选择——私产革命。
私产化选择——私产革命。而拥有劳动要素产权和其他要素产权的人,可以自由地投资、经营、发展,一开始先投入自己的劳动产权,通过劳动产权获得财富和其他要素产权,再进行自由地投资、经营、发展。私产,主要是沿着自发演化路径,缓慢地但又极其深刻地演进着。私产是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重要依据,要想让公民自主,必须让公民拥有私产。
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转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目前仍然进行着的,是选择渐进式私有化道路。第四步(90年代末开始,现在仍继续进行着),将大型国有企业转制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或公众上市公司,将国有产权转为公民公众私产。随着中国、越南等国改革的深入,在原社会主义国家,或以激进式,或以渐进式,进行恢复私有制的私产革命,对消灭私有制的公产革命否定,私有产权、私有经济又在几乎已灭迹的国土中重生,并越来越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力军。而奴隶,是没有人权、失去自由、依附于奴隶主的奴役,既没有劳动要素产权,也不能获得劳动创造的财富,更无法拥有其他经济要素产权及财富产权,成为没有人权、失去自由的无产者。
进入专题: 私有制 。经济自由是人的投资自由、经营自由、发展自由,但投资、经营、发展,要以私产为基础和保障。
我们必须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从理论上认识:私有制不能消灭、私产万岁。一个缺乏自己劳动要素产权的奴隶,不可能参与奴隶社会的政治决策和经济决策。
在奴隶社会中,有独立自由的人,先拥有劳动要素产权,并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及积累,逐渐拥有土地、其他要素产权及创造的财富产权,成为产权私有者。所以,人类必须放弃社会财富丰富了,就可以按需分配了,就可以消灭私有制了的乌托邦理念。在20世纪,消灭私有制曾经形成了全球性的运动,极大地影响着人类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命运。当然,私产也不是万能、可以全面取代公产的。比如增加工资、实行年终奖、实行按年终利润再分配、将部分股票出售给职工、对白领(管理阶层)和科技人员实行股权及期权产权奖励、对职业管理者实行年薪制及股权制、提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建立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人权,是人类长期争取和形成的基本权利和价值观。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地摆脱野蛮、蒙昧、贫困,向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而人类现代文明逐渐形成了普世价值观——人权、自由、民主等,并初步形成了与私产相关的一些基本共识:私产是人权的基础。但进入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后,国有企业和公共企业缺乏竞争活力及增长动力的弊病,日益显露,使国家财政赤字增大,财政预算加重
如果这样的政绩考核和领导体制不改变,未来的城镇化方案无论有多少新内容和新表述,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瓶装旧药的结局。中央作出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非常得民心,也收到了显著效果。
应改革财政收支科目,使财政信息的分类更加科学合理,不但必须让专家和权力机关的专门工作人员看懂审明,而且让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普通公民能够获得话语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不但漏掉了预算外资金,而且预算内支出的科目设置也过于简单笼统。
第四,政府规模日益膨胀,奢侈之风愈演愈烈。历次机构改革,在这方面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来,各地的党政工作目标考核,从指标体系上看,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新型城镇化所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
这对各级政府来说,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但由于多数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民众感受等指标难以量化、难以测度,工作成本没有列入考核(即使列入考核也难以获得真实数据),上级领导仍看重经济发展速度和城乡面貌的改观,所以从考核结果看,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几项经济指标定乾坤的状态。
10、扎实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公共财政建设提供保障。在放权与县的同时,必须放权与民。
而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都对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靠土地出让维持财政运作,实际上是一年花掉几十年的钱,是最严重的短期行为。
其次,土地财政拉大了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向土地财政告别与保持财政稳定的矛盾。应建立严格的、系统的财政公开和民主制度,通过举办听证会、发布财政信息、接受查询等方式让公众有机会参与政府预算的制定和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要实现土地财政向公共财政的华丽转身,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地方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按照十八大的部署,扎扎实实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公款化为个人灰色收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发展实业、培植税源与财政转型的矛盾。
与养人紧密联系,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所以,必须痛下决心,从中央开始,层层下达压缩养人指标,在媒体上公布,接受人大和公众监督,出现自然减员,可按减三增一或减四增一的办法招录新人。
实行分税制以后,财力向上集中,地方财政拮据,一些地方提出经营城市的口号,建立了土地储备与交易制度,后来被中央认可。所以,应严格控制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城区规模,控制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